車路云一體化系統(tǒng)是通過新一代信息與通信技術將人、車、路、云的物理空間、信息空間融合為一體,賦能網聯車輛實現協(xié)同信息提醒/預警、協(xié)同輔助駕駛和協(xié)同自動駕駛等不同級別融合應用。作為支撐車路云一體化系統(tǒng)的基礎設施,路側設備的延時性能被提出嚴苛要求。
根據北京最新發(fā)布的《車路云一體化路側基礎設施 第1部分:建設指南》,路側攝像機從采集圖像到編碼成視頻流,整體時延不超過65ms。工信部發(fā)布的《車路協(xié)同 路側感知系統(tǒng)技術要求及測試方法》則指出,路側域感知時延Drss(Drss=傳感器延遲Dos+路側傳輸處理延遲Dst),面向輔助駕駛類應用的感知能力等級(SL2),不能超過200ms;面向自動駕駛類應用的感知能力等級(SL3),不能超過100ms。
然而行業(yè)現有路側方案中,低延時相機的視頻流延時普遍在90ms左右,再結合MEC進行解碼、檢測、跟蹤、融合等處理,路側延時將達到150ms-200ms,無法完全滿足車路云場景對實時數據的應用需求。
為此,臻識科技開創(chuàng)性地推出了“視頻流+結構化流雙流<40ms”的超低延時技術方案。該方案基于視頻全鏈路優(yōu)化技術,將視頻流延時大幅壓縮;又通過提升模型上板速度和優(yōu)化多目標檢測、目標結構化、多目標跟蹤等算法,將結構化流延時控制在40ms內,從而實現在40ms內同時提供視頻流和結構化流雙流數據的超低延時方案。
在實際應用中,部分場景中的MEC可直接基于相機輸出的結構化流進行分析和融合處理,確保路側端延時低至50ms;若采用依托相機視頻流結合低延時MEC的方式,路側延時也可控制在90ms以內。
路側延時與車輛面對突發(fā)情況時的“事件有效反應距離”緊密相關,面對同一突發(fā)情況,“事件有效反應距離”越短,留給車輛或司機操作的距離就越長,從而降低了事故發(fā)生的概率。以60km/h的車速計算,臻識低延時方案通過減少100ms-150ms的路側感知延時,將“事件有效反應距離”縮短了1.67m-2.51m,為車輛和司機留下了更多的操作空間。
目前,臻識基于該技術已推出了低延時相機和低延時MEC兩種形態(tài)的產品,未來,臻識還將繼續(xù)面向趨勢,帶來雷視融合低延時等更多產品方案。賦能車路云一體化建設。